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等集中交易市场,是保障农产品安全的最后关口——
管好农贸“大市场”牵住监管“牛鼻子”
省人大代表 刘光荣
省人大代表 焦玉兰
省食药监局食品流通监管处处长 徐如强
本报记者 高城 李浩
记者:抓好“大市场”监管,就是牵住了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的“牛鼻子”。省食药监局采取了哪些措施来把住农产品进入消费环节的最后关口?
徐如强:为了把好“大市场”这道安全关口,省食药监局主要采取了五个方面的工作措施:
建立完善监管制度,明确相关准入条件。我们出台了一系列制度文件,强化市场开办者的市场管理责任,突出“大市场”在市场准入把关和入场农产品检测管理方面的义务,明确了市场准入要求。
开展市场规范管理,规范食用农产品经营行为。今年我们部署开展了安徽省食品安全规范化食用农产品集中交易市场创建活动,通过以点带面、典型示范,提升我省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质量监管水平。
实施食品安全民生工程,推进食用农产品市场快速检测体系建设。从今年起,用3年时间在全省现有的800多家乡镇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所和1000多家社区食品和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建设乡镇和社区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体系,构建食品安全初级“过滤网”。
推行风险分级管理,提升食用农产品市场监管效能。到今年底,完成对全省食用农产品市场的风险分级评定工作。根据品种(业态)风险、规模大小、质量管控水平、产品质量、违法违规情况等风险要素,将市场评定为相应的风险等级,由食药监部门实施不同程度的监管管理。风险等级越高,监管频次就会越高。
建立健全监管衔接机制,纳入创建考核内容。省食药监局与省农委完善两部门监管衔接工作制度和机制,将食用农产品市场准入情况作为申报和创建“全省食品安全示范县”的考核项目和指标,作为“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和省政府对各市政府食品安全年度考核的重要考核项目。
记者:与一般食品流通监管相比,食用农产品监管还存在哪些有待破解的难题?
刘光荣:从近几年工作开展情况来看,农产品流通领域监管还存在按照标准化组织生产的管理体系尚未真正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市场准入与准出制度尚未健全、监管力量尤其是基层监管力量弱、监管检测经费匮乏等问题。
徐如强:与一般食品流通监管相比,食用农产品监管还存在一些难题待破解。如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衔接较难,仅靠市场准入来“堵”、来“倒逼”,市场准入制度难以全面有效实施;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落实市场准入制度进展不平衡,不同类食用农产品市场准入规定落实不平衡;市场主体多样,一些市场开办者落实主体责任不到位。
记者:如何促进食用农产品全链条监管形成合力,杜绝不安全农产品进入市场?
徐如强:我们将在建立食用农产品监管机制、完善食用农产品监管制度、推进市场食用农产品快速检测体系建设、推进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监管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重点问题监管。比如,针对日常监管中发现水产品中非法添加等质量安全问题,及时组织开展水产品专项抽检;根据食用农产品监督抽检和风险监测数据分析,指导各地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对食用农产品的巡查、抽检和风险监测,防止问题食品流入市场,确保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焦玉兰:杜绝不安全农产品进入市场,一方面要加强农产品产地管理,规范农产品生产过程,建立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另一方面要加强市场准入制度,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查制度,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报告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实现食用农产品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制度的有效衔接,促进食用农产品全链条监管形成合力。同时,还要加快制订产地环境、投入品、生产技术、加工贮运、市场准入等相关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配套技术方面的地方性法规,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法律法规体系。
文链:http://epaper.anhuinews.com/html/ahrb/20161018/article_3503207.shtml